学校起于师范,兴于师范,教师教育底色厚重;学校植根商丘,服务商丘,融入地方共同发展。在探索建设应用型大学过程中,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期盼,面向商丘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创新校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地校企同频共振、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一、建立校市战略合作框架,构建校地融合发展机制
2016年,学校与商丘市人民政府签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商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梁园区人民政府、建行商丘分行、梁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单位签订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7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校合作工作的意见》(商发[2017]16号)。2017年10月,学校与商丘市共建商丘科学院,对接商丘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促进商丘经济转型,增强商丘发展动力。2018年12月,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任务分解的通知》,把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列入商丘市重点工作和年度工作安排,构建了校地合作发展有效机制。
二、依托联动发展共同体,构建教师教育发展新体系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近年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新要求,持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用一线名师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新模式,破解了教师教育校地联动发展难题。
1.校地联合联动,共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学校始终将打造“教师教育精品工程”确定为转型发展核心工作之一。瞄准市场需求动态,确立了“面向3-15岁儿童,聚焦幼儿园、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适度开展初、高中学科教师培养”的师范教育发展定位,倒逼师范专业结构优化整合,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式”教师,努力与传统师范院校错位发展。
依托教师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加快教师教育规划、建设和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和研究、服务、引领地方基础教育能力。瞄准教改方向,推动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构建“2110”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专业基础教育,1年校内专业与教师教育,1年顶岗实习,实现“0”距离就业。
学校与商丘市、永城市、鹿邑县等市县联合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同机制,整合区域内教师教育政策、智力、制度等资源优势,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
组建教师教育智库,围绕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师范生培养、在职教师培训等进行系统研究,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进行一体化设计。
2.创建“互联网+”工作坊,用一线名师培养未来教师
发挥“互联网+”优势,依托网络研修平台,分学科建立“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工作坊”。与商丘市教体局密切配合,以商丘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主,分学科遴选中小学、幼儿园一线名师,与高校教师一起,作为工作坊主持人。采取“师带徒”“1带8”等方式,创新性构建了“集中培训+网络研修+跟岗学习+现场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新模式。通过集中培训,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任务,师傅进行示范引领。通过网络研修,师生共同进行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说课技巧、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理论学习。借助CCtalk直播软件和网络平台直播功能,进行课堂直播,实现远程教学、评课议课、教学指导和互动交流的同步实施,解决了师傅指导徒弟的时空困境,缓解了一线名师对师范生指导与本职工作之间的矛盾。学生通过跟岗学习,习得师傅经验;通过现场实践,提升教学技能。最后以赛代训,既检验了培养成果,也调动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目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5个师范专业均采取这一模式,效果较好。
3.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设计,提升培养培训质量
学校重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职后培训项目,在“国培计划”运行过程中,让学校师范专业教师和在校师范生旁听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深了专业教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水平。通过办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加深了社会对我校教师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了解与认识,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教育部匿名评估中,我校先后有8个“国培计划”项目学员满意度名列省内高校第一。
4.深化校地合作,探索地方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
围绕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不断强化服务基础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模式。
创新协同机制,深化校地教育合作。与民权县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战略协议》,通过与地方政府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解决“校地两张皮”难题。在共同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师资系统培训基础上,选派大四师范生到民权县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带薪顶岗教学,常年循环不断线,既解决了地方师资薄弱难题,又拓展了学生实习就业空间;共建公办民助幼儿园,为地方提供师资和教学设计,带动地方学前教育发展。
破解乡村学校校本研修难题。与永城市教体局合作,以学校或区域为单位,分学科建立教师工作坊,采取“集中研修+网络研修+现场实践”的混合培训模式,探索建立网络支持下专家引领、校际互动、区域联动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促进师资均衡发展。
率先启动教师培训师培育工程。响应省教育厅《关于启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师培育工程的通知》精神,与濮阳县合作,成功举办首批50人的教师培训师培训班,经考核,双方联合命名了第一批49名初级教师培训师。
同时,学校与商丘市教体局和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合作,实施了大量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建立了一批针对性强、特色突出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联合联动、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协同推进的地域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我校教师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肯定和社会广泛认可。2018年7月6日,“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计划专项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学校在河南省教师教育工作推进会(2013年7月16日)和全省基础教育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2019年1月31日)上,学校分别以《立足质量 协同创新 开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工作新局面》《联合联动 融合创新 开创区域教师教育发展新局面》为题作了典型发言。2018年10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实施指南(试行)》(教办师〔2018〕715号),把我校“国培”项目运行模式在全省推广。
三、成立校地合作发展联盟,完善协同育人治理体系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发挥学科专业和人力资源等优势,着力研究商丘、设计商丘、服务商丘。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在主动服务、合作共赢中拓展了办学空间、丰富了办学资源、增强了办学活力,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017年6月,正式成立“hbs04红宝石线路合作发展联盟”,搭建了学校、政府、企业合作的大平台,构建了教育、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机制。学校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完善了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内部治理体制机制。
合作发展联盟成为校地校企合作共赢有效平台:一是变“单通道”为“多通道”,实现合作机制的多元化。二是变“点对点”为“面对面”,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三是变“被动接受”为“订单制”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四是变“教学型”为“行业型”,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变“各自为战”为“协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
四、发挥专业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挖掘整理商丘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学校致力于商丘文化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和推介服务,已经成为研究、整理、保存商丘文化的资源库,宣传商丘地方文化的智囊团,展示商丘文化的桥头堡。
学校图书馆特藏部一直致力于商丘地方文献、河南地方文献以及相关专题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开发利用,现已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馆藏特色。收藏特色文献5万册件,其中商丘区域古碑墓志拓片660余种、历代名碑墓志拓片500余种、汉画像石拓片450余种、其它金石拓片2000余种;商丘及周边区域家谱650余种,著名的“商丘八大家”“睢州四大户”的家谱都有收藏;商丘、河南地方志书籍1800多种、近3000余册;商丘、河南历代名人著述650余种;商周秦汉时期商丘历史文化专题史料2000多种、5000余册;馆藏各种古典文籍及民国图书4万余册,再现了商丘历史记忆,传承了商丘文化精神,为商丘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校拥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庄子与道家文化研究中心、炎黄文化研究中心等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凝练了汉梁文化、商文化、火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等独具商丘文化特色的研究方向。《hbs04红宝石线路学报》在“老庄研究”“汉梁文化研究”“商宋文化研究”等富有商丘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专栏的基础上,于2012年推出“庄子·道家·道教研究”栏目,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全国老庄、道家与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基地,社会效益和影响力逐日增强。
2.依托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助力地方文化建设
学校有关教学单位充分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讲述商丘、传播商丘、设计商丘、美化商丘、歌唱商丘,服务商丘城市品牌打造和文化建设。
人文学院(应天书院)通过应天书院大讲堂、商丘道德讲堂、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及《商丘日报》等平台,为商丘市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作讲座,开展“国学公益大讲堂”,传承弘扬商丘优秀文化传统。努力打造“应天书院”名片,常年开设“应天周末讲坛”,为学生讲授学术前沿。开设“应天书院讲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出版《三商之源——商丘》《宋国史稿》《汉初贤才贾谊》《商丘古国志》《商丘文萃》等学术著作,发表系列学术论文,诠释传播“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城市品牌。李可亭教授被聘为“商丘古城修复性保护与展示工作商丘本地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参与商丘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并在商丘市2017年9月举办的“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系列活动中,作为顾问全程参与商丘电视台“视话商丘——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电视访谈节目。该节目录制了10集,其中我校教师主讲了5集。
传媒学院以专业为依托成立“智朴”影视工作室、“应天骄子”融媒体中心、“好人之声”朗诵艺术团、“灵感”广告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平台,建构工作室“(1+1)N”合作模式,积极承担地方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在“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全媒体探访聚集活动中,智朴影视工作室师生团队负责商丘历史文化史前篇、夏商篇、春秋战国古宋篇、秦汉篇、隋唐篇、宋元篇、明清篇、现代篇8集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好人之声”朗诵艺术团与市委宣传部、“商丘好人”联谊会合作,围绕“商丘好人”道德品牌建设、商丘传统文化挖掘,举办了“商丘好人”、“商之颂”等大型诵读会。
艺术设计学院立足“两业三品,实题实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结合商丘地域文化和行业企业标准开展作品创作。围绕姓氏文化、木兰文化、归德古城、永城芒山旅游区、民权葡萄酒、柘城辣椒、虞城贾寨豆腐干、梁园区魏庄麻糖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产品创作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海报宣传。关注社会焦点,援手城市形象提升,承接“商丘市志愿服务主题公园”设计、“商丘好人”系列活动策划与设计、智慧商丘公众平台系列设计、商丘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设计、“诗经文化园”整体策划及景观文化植入、商丘市廉政文化广场主题设计、策划商丘古城500周年系列活动、“木兰小镇”整体概念规划设计等地方典型设计服务类项目60余项。
美术学院在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特色文化(绘画)村、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王公庄建立大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学习民间画虎技法,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成立小画笔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商丘各地进行大型墙绘公益实践创作活动,先后为永城市、梁园区、睢阳区、夏邑县、虞城县、宁陵县、民权县、睢县、柘城县等近百个基层社区、村庄、学校和企业,义务绘制大型墙体绘画30000余幅,绘画面积近110000 m2,惠及基层民众200余万人。
音乐学院以商丘历史故事创作的舞剧《桃花扇》、商丘好人水上义务救援队的真实故事创作的原创舞剧《舞思·拯救》,得到了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原创歌曲《豫东夯歌》《五谷香飘大中原》《中原风》获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大型原创歌舞剧《应天书院》已完成剧本创作,正在排练舞台演出。2018年12月,音乐学院成立了hbs04红宝石线路第一个学科型公司——河南天德圆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致力于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转化成文化产品,形成“教学、创作、产品、产业”联动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开展应用科技研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注重应用型科研导向,瞄准商丘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一线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与商丘市共建商丘科学院,与柘城县共建“河南省干制辣椒产业技术院士工作站”,对接商丘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增强商丘发展动力。目前,建成省厅级科研平台19个,校级科研平台21个。2015年以来立项横向科研项目259项,成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开展应用科技研发,服务地方产业技术进步。科研平台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契合度不断增强,贡献度不断提高,得到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充分认可。比如: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与上海曼克尔瑞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豫东地区技术最为先进的肿瘤检测中心。“功能材料合成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现代哈森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的科研项目“格列齐特合成工艺优化”投入使用。
测绘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商丘市建筑勘察规划设计院合作,先后完成了商丘市刘口乡、睢阳区宋集乡以及71315部队营区地形图勘察测量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测绘遥感与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数字商丘建设,发挥了技术支持作用。
生命科学学院与商丘市梁园区政府开展“草莓新技术研发推广及人才合作”,培育的草莓脱毒新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植物与微生物互作重点实验室与奥神面业、梁园区政府共同协同建立“功能性食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与河南丽群养殖有限公司签订《“丽群”黑猪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推广与应用》项目,经两年多的潜心研发和技术转化,取得重要进展,获得第十二届农场动物福利奖金猪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知名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2017年1月21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典型发言。2017年,学校主办“首届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发展峰会”,几十家高校和企业齐聚hbs04红宝石线路,探讨交流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机制、做法,为地方本科院校推进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新路径、新经验。
版权所有:hbs04红宝石线路 - 红宝石官方网站hbs备用 | 豫ICP备05002432号-1 豫公网安备41140202000296号 地址:商丘市平原路55号 | 邮编:476000 招生电话:0370-3057992/3057995/3057997 服务邮箱:xxzx@sqnu.edu.cn | ||